今天是
期刊信息

刊名:企业文化
主办:黑龙江省作家协会
ISSN:1003-5400
CN:23-1305/G2
语言:中文
周期:旬刊
影响因子:0.0355999991297722
被引频次:7166
数据库收录:
人大复印报刊资料;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;期刊分类:财经商业
期刊热词:
企业文化,企业,企业管理,企业家,企业文化建设,文化,老板,创业,消费者,董事长,企业文化,企业文化建设,企业,企业管理,文化,企业家,文化建设,思想政治工作,以人为本,国有企业,

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期刊导读 >

在柴达木盆地中书写人生轨迹作家印象作家吴德

来源:企业文化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3-03 04:20
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五年前,我又一次来到了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古城。青海油田企业文化处派人接我到了七里镇的油田招待所。初夏的太阳把这个油田小镇烘烤得像一个蒸笼,但看着基地干净宽敞的马路

五年前,我又一次来到了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古城。青海油田企业文化处派人接我到了七里镇的油田招待所。初夏的太阳把这个油田小镇烘烤得像一个蒸笼,但看着基地干净宽敞的马路、挺拔茂盛的树木、奔腾流动的渠水、间距宽阔的建筑,心里顿时觉得安静、清凉了很多。

接我的是企业文化处的宣传科科长吴德令。寒暄中知道他的名字跟他的出生地有关——他出生在柴达木盆地中的德令哈市,也就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首府。他的父亲属于柴达木开发建设的第一代人,而他从降生的那一刻起,就属于柴达木盆地的第二代人了。

几天后,由吴德令率领,我们由当金山口进入柴达木盆地,先后到冷湖石油基地、东坪气田、采油三厂狮子沟油田、世界海拔最高的狮20井、花土沟英东油田、马仙采油厂南八仙试采作业区、涩聂湖畔的涩北气田采访。

这是一条不算短的线路,也是一条沿途人烟稀少的线路,有的作业点已经到了青海省界的最西边。我想,这样的线路,普通人一生中也走不了几次,而且,走一次也会终身难忘。因为沿途有迥异于常态的风光,你会看到戈壁、大漠、六月雪、长河落日、海市蜃楼、风蚀的丘陵、人去屋空残垣断壁的废弃小镇……更主要的是,一路同行的人会因旅途的孤寂、环境的荒凉而迅速拉近距离。也正是在这种长途旅行中,让我对吴德令有了更多的了解。一路上他给我们介绍沿途经过地方发生过的故事,介绍油气田的许多具体情况,指认一些地质地貌的特征,比如某处似毛公山,某处像望夫石……我感觉他对青海油田的前世和今生了如指掌,对每个油气田之间的距离和道路都烂熟于心,随时都能说出一些故事。时间长了,我们彼此间更加放松,有时他会讲一些笑话,眉飞色舞间显现出了他的记忆力和模仿能力。我想,这也应该是小说作家应该具有的能力吧!

每当我们出发到下一个作业点前,吴德令都会提前电话联系,而每到一个油气田后,他安排工作及食宿,与作业区的负责人沟通交流,可以看出他跟那里人们的关系都很熟悉、融洽。从这些工作细节中,能感觉到他计划的周密和性格中的谦虚热情。到格尔木炼油厂采访时,吴德令好像回家一样自然亲切,厂里的一些人和他称兄道弟,一问方知,以前他在这里工作过。吴德令在青海油田先后从事过工人、宣传干事、企业文化、基层建设等工作。格尔木炼油厂严格的管理制度让他记忆犹新,并且让他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作风。

在这样紧密的工作关系中,孤陋寡闻的我才知道他是青海油田的作家。当我们来到南八仙这个偏僻的野外油气作业区,吴德令才给我讲述了他创作小说《南八仙》的事情。在8年时间里,吴德令十多次来到南八仙,在怪石嶙峋的沙蚀林下观察传说中的8位女石油勘探队员当年骑骆驼去过的地方,在漫天黄沙中静听她们留在风里的话语;循着她们曾经走过的路,在心里揣摩捋清她们的历程;沉浸在一大堆凌乱的资料里,并与她们对话,不厌其烦地向她们追询一个个问题。在漫长的构思创作中,他曾多次痛苦掷笔,又多次重新捡起,并最终完成。这部小说以青海油田上世纪50年代的一段历史传说为背景,以日记体描写了8位女勘探队员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柴达木勘探时工作、生活和最后牺牲在荒原戈壁的完整过程,反映了石油地质工作者给祖国寻找油气时的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,同时穿插了8位女勘探队员丰富的内心活动。

待我回西宁后才知,一些同行对他的小说作品称赞有加。

2014年,《青海湖》分三期连载了吴德令用数年心血创作完成的中篇小说《南八仙》。这一年的5月,我又来到了盆地。在格尔木火车站,迎接我的仍是吴德令那笑意盈盈的面孔!我们从格尔木启程,经乌图美仁、甘森作业点,前往花土沟。下午3点,快要经过大乌斯地区时,原本晴朗的天空扬起了茫茫沙尘,风越刮越大,在公路上吹起了一缕缕细沙,一会儿,这丝丝缕缕的细沙变成了波浪般翻滚的沙流,天空骤然变暗,公路中间的黄线已看不清楚,羊走路般的车速下只能隐约见到前方车辆的警示灯。我们的车停在了路边,四个人在越野车上等待沙尘暴过去。天色已然全黑,车外风沙声阵阵,越野车在沙尘暴中左摇右摆,空气中弥漫着沙土的腥味。车上的人全都默然不语,只怕这沙尘暴会刮到夜晚或把越野车掀翻。一个小时后,天色渐渐转亮,风势慢慢减弱,停在路边的车辆开始启动。到花土沟石油招待所后,才看到车牌已被沙粒打掉油漆变成了一块白铁皮。入住房间时,看到服务员正用湿抹布在擦窗台上厚厚的一层沙土,屋内弥漫着一股土腥味。原定第二天我们去昆北油田第一采油作业区,晚上飘起了阵阵雪花,清晨,大地一片洁白,我们被告知由于道路翻浆,不宜前往。等了两小时,雨夹雪仍在继续,昆北油田来电说:来往交通困难,车辆不宜通行。这一天,我们在花土沟切实感受到了盆地生活的艰苦。我去几百米处的农贸市场买烟,疾风刮得人耳朵疼。吃晚饭时,小小的包间拉上了厚厚的窗帘,以挡户外的风沙。陪同我们的吴德令热情地招呼我们,并用诗人的语言给大家说:花土沟的油田人用沙尘暴为你们接风,用雨夹雪为你们洗尘!看来,油田人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天气和气候,他们的爽朗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,他们已经适应了西部恶劣的自然环境。

文章来源:《企业文化》 网址: http://www.qywhzz.cn/qikandaodu/2021/0303/1558.html

上一篇:开展全民健身构建和谐企业文化
下一篇:酷就是老娘不走寻常路